蔡 對 關及另一人

Judgment Date08 January 2020
Neutral Citation[2020] HKFC 10
Judgement NumberFCMC12989/2017
Subject MatterMatrimonial Causes
CourtFamily Court (Hong Kong)
FCMC12989/2017 蔡 對 關及另一人

FCMC 12989 / 2017

[2020] HKFC 10

香港特別行政區

區域法院

婚姻訴訟編號2017年第12989號

------------

呈請人
第一答辯人
第二答辯人

------------

主審法官: 區域法院法官黃禮榮內庭聆訊(非公開)
審訊日期: 2019年11月26及27日
判決書日期: 2020年1月8日

-------------------------

判 決 書
(初步爭論點︰第三方權益)

-------------------------

1. 第一答辯人/丈夫在本離婚訴訟的指稱是:雖然呈請人/妻子與她的父親是婚姻居所(“婚姻居所”)的註冊業主,但他與妻子才是物業的實質業主。是次審訊就是要處理這個爭拗。

2. 本席在本判決書稱呈請人為“妻子”,第一答辯人為“丈夫”及第二答辯人為“父親”。

背景

3. 與訟三方對以下的事實背景沒有爭拗。

4. 婚姻居所是一個位於將軍澳廣明苑的「居者有其屋」單位。妻子與父親是該單位的聯名業主。根據土地註冊處的紀錄及其他證據,相關的「落成證書」(Completion Certificate)(相等於「入伙紙」)是在1998年3月24日發出,而物業轉移契據 (Deed of Assignment) 的日期是1998年4月8日,買價是$1,315,800。當時支付了兩筆訂金,分別是$65,790及$4,210,餘款約樓價的95%以樓宇按揭貸款支付。單位的實用面積約600平方尺,有兩間睡房。

5. 妻子現年52歲,而丈夫則48歲。在審訊時丈夫已搬離婚姻居所。

6. 父親現年72歲。在購買婚姻居所時,他是一位公務員,在政府物料供應署任職,已在2008年2月退休。

7. 夫妻二人在1994年因在同一公司工作而認識。兩人在1996年展開了男女朋友的關係。同年,兩人在南洋商業銀行開設了一個「零存整付」的儲蓄戶口,以作結婚及組織家庭的之用。

8. 妻子當時與父親,母親及弟弟於葵盛東邨的公屋單位居住。這單位的戶主是父親,是他透過公務員福利獲分配的;而丈夫與他的母親及兄弟姊妹居住在青衣島的一個公屋單位。

9. 妻子約在1998年3月發現她意外懷孕,兩人於是在1998年7月註冊結婚。

10. 雖然夫妻二人對涉案的物業何時成為婚姻居所的講法並不一致,但雙方同意,丈夫最遲在1999年1月女兒(“家庭子女”)出生時,便搬進單位與妻子共同生活。由於妻子的兄長及太太在內地工作及生活,他們將兒子委托父親照顧。故此,當時除了夫妻二人及家庭子女外,父親、他的太太(即妻子的母親)及妻子兄長的兒子也一同在婚姻居所居住。其後,在約2000年,妻子的兄長在幼女出生後也一併將她交托父親照顧。由於婚姻居所的面積太小,不能容納七名家庭成員,妻子的兄長於是在約2000年或2001年租下另外一個單位給父親、母親及他的兩名子女居住。自此之後,婚姻居所便只剩下妻子及丈夫二人,原因是他們也將家庭子女委托父親及母親照顧。當家庭子女入讀幼稚園時才搬回婚姻居所,由他們所聘請的外籍傭工照顧。

11. 婚姻居所的樓宇按揭貸款已在2009年3月還清。

12. 好景不常,妻子在2017年10月以丈夫的不合理行為為理由呈請離婚。丈夫並沒有對呈請作出抗辯,法庭於是在2018年2月1日頒下暫准離婚令。

13. 丈夫在2018年6月22日以傳票提出申請,將父親加入為附屬濟助訴訟的一方,原因是丈夫與妻子才是婚姻居所的實質業主。

14. 法庭於2018年9月4日頒令,將父親列為本初步爭論點程序的第二答辯人。

15. 由於爭拗的事情已是在20多年前發生,訴訟三方均沒有向法庭提交相關的銀行結單,如南洋商業銀行聯名戶口的結單或支付婚姻居所的訂金或裝修費用的收據作為佐證。此外,亦由於事發已是20多年前,訴訟三方的證供在細節上未必完全準確或清晰。這是可以理解的。

丈夫的案情

16. 丈夫的主張是他與妻子是婚姻居所的實質業主,各佔一半的權益。

17. 丈夫的案情是,他與妻子在1996年於南洋商業銀行開設了一個「零存整付」的聯名戶口,每個月定額儲蓄,以作舉行婚宴、購買居所、裝修新居及購買傢俬之用。

18. 由於妻子在1998年意外懷孕,兩人需要提早結婚,亦因此需要預備居所。他當時與妻子達成協議: 父親憑藉公屋戶主的身份,以綠表申請購買居屋,以作兩人的婚姻居所。他們幸運地獲分配可購買婚姻居所。丈夫指購買婚姻居所的兩筆訂金,裝修費用及傢俬都是從南洋商業銀行的聯名戶口及他的恒生銀行儲蓄戶口支付的。

19. 丈夫憶述,結婚前妻子仍在葵盛東邨的公屋單位居住,婚後兩人便立即搬進婚姻居所。在婚姻期間,丈夫給予$10,000至$13,500作為家庭開支,這已包括支付樓宇按揭的還款。直至2017年雙方分居前,在整整的19年間,他一直有支付$10,000至$13,500的家庭開支。雙方在2017年分居時,所有的樓宇按揭貸款已清還。丈夫亦指父親只在最初的兩年曾在婚姻居所居住,況且,一直以來,父親並沒有對婚姻居所作過任何金錢上的貢獻。基於這些原因,丈夫認為婚姻居所是屬於他與妻子的。

妻子的案情

20. 妻子的主張是她與父親才是婚姻居所的實質業主。

21. 如前述,妻子與家人原先在父親的公屋單位居住。由於須要按規定支付雙倍租金,父親決定以退回公屋單位為條件,透過用綠表申請居者有其屋的單位,並成功獲選購的資格。當時妻子與家人揀選婚姻居所這個單位時是1996年,亦是在當時決定以妻子及父親聯名購入婚姻居所。在裝修完工後,父親、母親、妻子及妻子兄長的兒子(當時約一歲)搬進了婚姻居所。妻子的講法是丈夫是在家庭子女出生後才搬進婚姻居所的。其後,當兄長的幼女出生後,由於婚姻居所的空間有限,為要解決擠迫問題,當時大家考慮過兩個方案,一是妻子與丈夫及家庭子女搬出,二是父親、母親及兄長的子女搬出。最後,兄長決定另外租下單位給父親、母親及他的子女居住,當時約2000年或2001年。妻子指其後由於她認為婚姻居所是屬於她的父、母親的,她便與丈夫商量,建議搬出婚姻居所,但不獲接納;當時是約2002年或2003年。妻子其後亦斷斷續續向丈夫作出相同的建議,但均沒有結果。

父親的案情

22. 父親的立場與妻子的一樣,他與妻子是婚姻居所的實質業主。父親的案情亦與妻子的相若。他當時是公務員,在物流處任職,並因此獲編配一個公屋單位。其後,一方面由於需要按房屋署的規定支付雙倍租金,另一方面他亦想改善一家的居住環境,於是便決定以公屋單位換取申請購買居者有其屋單位。他總共申請過三次,在最後一次才成功,購買了廣明苑的單位,即婚姻居所。約1997年,長子將兒子交托他及太太照顧。其後,家庭子女及長子的女兒先後在1999年及2000年出生。長子亦將女兒交托父親及母親照顧。父親當時要求妻子及丈夫搬出,妻子同意,並曾經尋找居所。妻子曾向父親表示,已尋獲居所,但其後由於婚姻居所的環境實在太過擠迫,長子於是租下另外一個單位給他們居住。當他們搬進長子所預備的居所後,妻子亦將家庭子女交托他們照顧,直至入讀幼稚園時家庭子女才搬回與妻子及丈夫同住。

23. 最初,父親與妻子的協定是,兩人平均負責樓宇按揭的供款。期後,父親獲政府發放房屋津貼,每月$3,240,款項直接支付給按揭銀行;由於他當時無贘的替妻子照顧家庭子女,於是與妻子協定,他不需要在房屋津貼之上再支付樓宇按揭供款的差額。

24. 雖然丈夫並沒有法律代表;但他向法庭表示對他的申索作了一些研究。他確認本案的適用法律基礎是「共同意願的法律構定信托」(Common Intention Constructive Trust)。

法律原則

25. 《物業轉易及財產條例》(香港法例第219章)第5條規定︰

「(1) 除第6條另有規定外 –

(a) 土地的衡平法權益,除由設定或處置該權益的人或獲其以書面合法授權的代理人以書面設定或處置並加以簽署,或藉遺囑或法律的施行而設定或處置外,不得以其他方式設定或處置;

(b) 關乎土地或其任何權益的信託聲明,須以書面予以宣告及證明,並由有能力作出該信託聲明的人簽署,或藉該人的遺囑予以宣告及證明。

(c) 本條並不影響歸復信託、默示信託或法律構定信託的設定或運作。」

26. 由於丈夫指稱婚姻居所的實質權益是由他及妻子擁有,他因此有舉證責任證明其指稱屬實。此法律原則,可見於Baroness Hale of Richmond 在 Stack v Dowden [2007] UKHL 17, [2007] 2 All ER 929, [2007] 1 FLR 1858, HL 案中第56段所說︰

“56. Just as the starting point where there is sole legal ownership is sole beneficial ownership, the starting point where there is joint legal ownership is joint beneficial ownership. The onus is upon the person seeking to show that the beneficial ownership is different from the legal ownership. So in sole ownership cases it is upon the non-owner to show that he has any interest at all. In joint ownership cases, it is upon the joint owner who claims to have other that a joint beneficial interest.”.

27. 關於共同意願的法律構定信託這方面的法律原則,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杜溎峰暫委法官(當時的官階)於黃燕珍 訴 鄺偉文及葉鳳蓮 (HCA 2293/2004,判案書日期2009年12月18日)案中說︰

18. 一般來說,法定業權與實質業權是緊密相連。黃女士與鄺先生是第二項物業的註冊業主。他們應被視為該物業的法定和實質業權擁有人。鄺母卻爭議她才是該物業的實質業權擁有人,她指稱黃女士與鄺先生只是她的受託人代她持有該業權。若鄺母擬將法定業權與實質業權分拆,她必須負上舉證的責任:見Re Superyield Holdings Ltd [2002] 2 HKC 90,第108D頁;Lee Tso Fong and Kwok Wai Sun & Another民事訴訟2005年第272號, 2008年5月9日 (unreported),第22段與23段及Stack v Dowden [2007] 2 AC 432,第65段與66段。鄺母聲稱購買第二項物業的資金全部是由她提供。她依據的法律原則是歸復信託或構定信託。

19. 根據歸復信託的法律原則,當土地財產或個人財產被傳達到一名購買人和其他人的名下,和一名或多於一名人士(購買人除外),法律假定曾提供資金購買該財產的人士擁有其部份或全部的權益。但這假定是可以被推翻:見Underhill and Hayton, Law Relating to Trusts and Trustees, 第17th版,第433頁。若有關的物業涉及按揭貸款,承擔償還貸款的一方,亦可當作對購買該物業曾提供代價。這法律原則對黃女士亦適用:見Re Superyield Holdings Ltd

20. 此外,法庭亦可以基於有關各方,如轉讓人與承讓人之間或曾付出代價與沒有付出代價的承讓人之間,的共同意願為他們構定信託,以實現他們在轉讓該物業時的共同意願;見Lloyds Bank PLC And Rosset and another [1991] 1 AC 107,第132E - 133H頁; Ip Man Shan Henry and another v Ching Hing Construction Co. Ltd & Ors (No 2) [2003]1 HKC 256,第68至75段;Oxley v Hiscock[2004]3 All ER 703 (CA) 第30至39段與第68段及69段。不過,若有關各方擬藉著這信託安排達至非法的目的,該信託則不能成立:見Snell’s Equity,第31版, 第23-11段;Scott v BrownDoering, McNab & Co [1892] 2 QB 724Gascoigne v Gascoigne [1918]1 KB 223。」

28.Liu Wai Keung v Liu Wai Man [2013] 5 HKLRD 9,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林雲浩法官重申確立共同意願法律構定信託所要的元素︰-

[45] The plaintiff seeks to achieve that by pleading both a resulting trust and a constructive trust. However, given that both parties allege there was express discussion and actual intention as to where the beneficial interest in the Property should lie, there is little scope for the operation of resulting trust: Re Superyield Holdings Ltd [2000] 2 HKC 90, 111. At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trial, indeed, counsel agreed that constructive trust is the real issue, and that resulting trust is not relevant except perhaps if I should decide to reject both parties’ evidence on intention.

[46] The focus of the inquiry is therefore on the elements that the plaintiff has to prov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onstructive trust in his favour. In the context of this case, this means that the plaintiff must prove (i) there was a common intention between him and the defendant that the plaintiff was to be the beneficial owner of the Property despite that it was acquired in the defendant’s name; (ii) the plaintiff altered his position in detrimental reliance upon such common intention; and (iii) it is unconscionable for the defendant to assert ownership in reliance on her legal title to the Property.

[47] In ascertaining whether there was a common intention, it is the objective intention of each party "which was reasonably understood by the other party to be manifested by that party’s words and conduct" that one must examine: Gissing v Gissing [1971] AC 886, 906; Jones v Kernott [2012] 1 AC 776, 794 at para. 51.

[48] In the present case it is the parties’ common inten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roperty that is relevant, there being no suggestion from anyone that the intention had changed.

[49] Such intention is to be found, first and foremost, from any agreement, arrangement or understanding reached between the par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beneficial ownership of the property concerned based on evidence of express discussions. It is only where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a finding of such an agreement or arrangement that the court seeks to infer from the conduct of the parties the relevant common intention: Lloyds Bank v Rosset [1991] 1 AC 107, 132-133.

[50] Even where, as in this case, reliance is placed on an express agreement, arrangement o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parties, their other conduct remains relevant as a matter by reference to which their assertions about the agreement or understanding must be gauged and tested. (語氣加重)

29. 就申索人是否按共同意願,做出對其不利的行為或大大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吳美玲法官在Chen Tek Yee v Chan Moon Shing, HCA 954/2010 (未經編彙的案例,日期2015年5月7日)的第26段提出︰

[26] A claimant is also required to establish he has acted to his detriment or significantly altered his position in reliance upon the common intention which makes it unconscionable for the other party to deny the claimant’s beneficial ownership. There must be some “link”/ “referability” between the conduct and such common intention, and the conduct must be that which the claimant could not reasonably have been expected to embark unless he was to take [have an interest in the property].

爭拗議題

與訟三方在購買婚姻居所一事上是否有共同意願?

30. 丈夫承認,妻子當時是意外懷孕。他同意是在約1998年3月才知道懷孕一事,在此之前,兩人並沒有任何結婚計劃。他們是在獲知懷孕一事後才急忙的籌備婚禮及籌措居住的地方。他表示當時只有很短的時間作決定。雖然他們曾考慮過購買私人單位,但很快便決定利用父親的身份以綠表申請購買居者有其屋單位。

31. 丈夫供稱,他們趕快的只是用了六至八個星期便完成裝修工程,之後便立即搬進婚姻居所,當其時是1998年的夏季或秋季;他肯定是在家庭子女出生前(即1999年1月)便搬進婚姻居所。

分析

32. 毫無疑問,客觀的證據並不支持丈夫的案情。

33. 如前所述,根據土地註冊處的紀錄,婚姻居所的「落成證書」是在1998年3月24日發出的,而樓宇轉讓契約的日期是1998年4月8日。故此,按照買賣的程序而言,樓宇買賣合約必然是在1998年3月24日前簽署的。根據房屋署公布的資料,廣明苑屬於「居者有其屋第18B計劃」,該計劃接受申請的日期是1996年8月。由此可見,簽署樓宇買賣合約必定是介乎在1996年8月至1998年3月24日之間發生的。妻子向法庭提交了兩頁紙的文件,該兩頁紙的頁數編號是第23及24頁。妻子表示她只得此兩頁紙,手頭上並沒有整份文件。第23頁列出「附表三」至「附表六」,「附表三」列明日期是1997年4月9日,而第24頁列明賣家簽署方是房屋委員會的一位職員。「附表六」則有以下的條文(見文件冊第30及31頁)。

(a) Purchase Price: The purchase price mentioned in Clause 3(1) shall be HK$ 1,315,800 and shall be paid by the Purchaser to the Vendor as follows: -

(i) The amount of HK$ 65,790 being the deposit; and HK$ 4,210 being part payment of the purchase price; which has been paid by the Purchaser to the Vendor on or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is Agreement.

(ii) The amount of HK$ 1,245,800 being the balance of the purchase price shall be paid by the...

To continue reading

Request your trial

VLEX uses login cookies to provide you with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 If you click on 'Accept' or continue browsing this site we consider that you accept our cookie policy. ACCEPT